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一级婬片a免费播放,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,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

30歲的女人(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)

更新時間:2023-04-26 11:28:19 來源:互聯網 作者:網友網民
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

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

"


30歲裸辭面試新工作,一線城市白領阿憩看見了和25歲時完全不同的景象。年輕時稚嫩不成熟,職場展現出大度和寬容,到30歲經過歷練經驗成熟,職場卻因生育等工作之外的因素,升起一道“窄門”。

越過30歲,已婚未育的阿憩發現,和她一樣的女性必須擔負著職場和家庭對她們完全相悖的期望,艱難前行。

以下是她的自述。

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

臨近30歲,意外無限期待業

“不好意思,請問您是已經到30歲了嗎?”面試時,HR問我。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,對方繼續試探:“需要了解您的婚育情況。”

“已婚未育,近兩年內沒有生育計劃。”我習以為常地回答。2022年2月底,我從上一家公司裸辭。從那之后,在我求職的過程中這樣的對話時有發生。

“女”“30歲”“已婚未育”“裸辭”,帶著這串標簽,我待業至今已超過14個月。簡單了解我的情況后,對方語帶歉意地向我解釋:“不好意思,公司會比較在意這個。”

決定辭職前,我剛辦完婚禮不久。婚后,我我發現在世俗的眼光里,我從獨立的個體變成了“XX的妻子”,這個身份就如我丈夫的秘書一般。

有一次,新搬來的鄰居想了解我們家裝的經驗,選擇了在業主群里添加我的微信,而不是添加我丈夫的微信來詢問。無論是我的父母,還是公公、婆婆,也總是下意識地通過我去了解我丈夫的行程和狀況,而不是直接去和我丈夫溝通。再比如,當父母知道我在家,而丈夫要從外地出差回來,總是提醒我做好飯等待。

似乎在這個家中,“溝通”“安排”“等待”這些事,就應該是我、必須是我——一名妻子來做。但在另一種語境,比如長輩或外人跟我聊到我的工作轉換、家中房屋置換這類話題時,總會問到“你丈夫怎么想”“你丈夫支持嗎”,這時候我又成了次要角色,我的想法不如丈夫的想法重要。

當我發現所處的環境,對于“妻子”這一身份的注視和要求是這樣的時,我感到窒息。

生活上的身份凝視已讓我十分抗拒。工作上,我所在的行業當時正在走向蕭條,眼看職業發展空間不斷受擠壓縮小,我萌生了轉換工作賽道的想法。動蕩的大環境下,公司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也讓我十分疲憊。生活和工作雙重受阻,我亟需一個人際關系簡單的職場環境。那段時間,我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進行心理咨詢,試圖在與咨詢師的交流中看到“我”的價值、探究“我”的形成、了解“我”和他人的關系,極度渴望找到一個答案、或者說,一個出口。

決定行動的那一刻,是我在公司內部年會上睹一位女高管因為業績沒達標,踩著高跟鞋跟一群男士一起當眾做深蹲。看著這一幕,我窘迫不已,不知是為臺上這位我十分敬重的職場前輩,還是因為想到未來這一幕可能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。不忍心看下去,我找理由逃離了年會現場,當下只有一個念頭:離開這里。

正式提出離職前,我猶豫過。有一些現實的衡量,比如擔心下一份工作的職級比眼下的低、工資比眼下少,比較眼下的工作能給我什么、離職的話會失去哪些。我也會擔心,已婚未育的身份會否影響我找新工作,找到新工作前沒有收入的這段時間,家里人看待我的眼光會不會發生變化。不斷衡量的過程中,我發現內心的鼓聲依然不斷奏響。我想,比起那些外部的評判標準,我更應該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,事實上,我需要立刻停下來喘口氣。

于是,在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項目之后,我遞交了辭呈。交接期當中,來了幾個新的工作機會,我沒有急著推進,計劃著慢慢接觸和挑選,讓自己有時間調整好狀態、認真考慮考慮之后的生活和工作規劃。

但生活沒有順應我的計劃。那是2022年第一季度,疫情反撲,我所在的城市落地了封控措施。那之后,一個已經面試過兩輪、我最有可能入職的崗位通知我暫緩招聘,緊接著,另一個和我經歷匹配度較高的崗位從正職變成了外包崗。再往后,我當時正接觸的其它招聘職位一一宣告關閉,獵頭告訴我一些剛對外發布的招聘需求也被取消了。于是,我從“慢慢選”變成了“沒得選”。獵頭們能做的,只有建議我“再等等”,我預感到自己的待業時間將被無限期拉長。

社交平臺上,大家都在討論疫情蔓延和經濟寒冬,每次打開社交軟件,我的心就沉下去一次,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。

感覺到不能一直陷在被動的焦慮和無力感之中 ,我決定先放一放找工作的事。我一直想考在職研究生,此前,我向學校遞交過幾次申請資料,但由于各種瑣事牽絆,我一直沒下定決心留出時間和精力好好備考。

我決定把精力投入到在職研究生備考當中,至少這些是我能主動掌控的事。就這樣,我開始了以備考為名的待業時光。

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

“既要又要”,職場女性的30歲

考研的想法,我其實幾年前就有。一來我想提高學歷,覺得未來工作中可能會用到。其次,幾年工作下來,我有了新的感興趣的方向,我想通過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課程,系統地完善這部分的知識框架。

30歲到來,人生角色發生轉變,我意識到還沒生育的這幾年,極有可能是我可以專心考研的最后機會,這次說什么也要把這件事給完成了。

上班的時候,我每天的時間被上下班切分成白天和晚上。白天在公司里開會、溝通、填表、畫PPT、說職場黑話、寫材料、摸魚,晚上回到家里點外賣、刷手機、熬夜、失眠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

當我決定專心考研后,人仿佛回到了高三,神清氣爽。時間刻度被拉長,我按小時規劃一天的時間,安排固定事項,每天練習英語口語,習慣了自己做飯,也開始了運動計劃,半年內瘦了15斤。

爽歸爽,我清楚明白這是什么境遇下的選擇,看不進書的時候,也會心懷僥幸地打開招聘軟件投簡歷。對于下一份工作,我大致的方向是:首先,盡可能脫離原來的行業;其次,有我認同的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;最后,如果不得不降薪,薪水不至于比上一份工作少太多。

但是獵頭和HR們發過來的職位邀約,要不是原本行業的,要不就是一上來就強調“狼性文化”的,還有的以經濟不景氣或年齡為由對半砍薪水。這種時候,我野心勃勃要回歸職場的那股勁兒就被熄滅了,又退回備考的安全區里。

一次,熟悉的獵頭朋友很直接地給我建議:“你30歲了,想想清楚,不能總是既要又要”。

青山資本的2022年度消費報告《35歲,中國式中年》里提到“好像35歲有一道無形的門,走進去了便‘隱入塵煙’。很多地方都把35歲當坎,政策優惠、就業求職、婚育觀念等等,有的是硬性規定,有的是約定俗成。”

我覺得,如果說35歲是中國式職場人的“無形之門”,那么30歲則是中國女性職業發展的無形“窄門”,職場對我們,也是“既要又要”。既對30歲的“打工人”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,另一方面又對30歲女性容忍度越來越低,能給的機會越來越少。

25歲時我也曾裸辭,跨城市、跨專業換工作。盡管當時經歷經驗淺薄、毫無頭緒,在招聘軟件上只是試水性地更新簡歷,還是能引來很多獵頭、HR的關注和問詢。因為年輕、有可培養的空間,企業們對我的經驗要求不高,也不會問我的婚育情況,甚至有企業的HR說對新工作“有相通的技能,能上手、肯聽話就行”。加上25歲的我在求職上沒有經驗,對薪水、職級、福利等沒有太多要求,因此求職過程十分順暢。那一年如期更換了城市、轉換了職業、入職了新工作。

從更廣泛的經驗來看,社交平臺上,跟我一樣有一定職場經驗、已婚未育的“30+”待業女性不斷在發出聲音,有的是裸辭休息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機會,有的是被“優化”考慮是否大幅降薪入職新公司,有的則硬著頭皮創業,有的干脆不再選擇回到傳統意義上的職場、做起了能發揮自己特長的自由職業者。

經過了數年的職場歷練,“30+”女性積累了更多經驗,為人處世也更成熟穩重,但面對職場的挑選,我們反而感受到了比初入職場時,更多的被動和無奈。

面對“30+”的女性候選人,獵頭和HR們希望她最好待在原有的領域發展,有一定的專業積累和人脈資源,沒有職場空窗期,也沒有漲薪要求。這些期待還輻射到私生活領域,女性候選人被期待最好沒有男朋友,有男朋友的最好近期不打算結婚,結了婚的近期不打算生育。

這些“最好”“有”“沒有”“打算”“不打算”之中,一道無形的“窄門”升起,“30+”的女性們,要想職業發展得順利,最好就按著這道“窄門”的框架生長,或者說,規劃。

問題是,如果職業發展得順利,本“30+”女性為什么要在招聘軟件投簡歷呢?如果沒有這道“窄門”,職業女性是不是本不必放棄一些東西?

30歲的我,不會像25歲時一樣毫無頭緒,我積累了一定的技能,擁有了一些經驗,不可能再靠懵懂、誤打誤撞去選擇我的下一份工作,撞得對算好運、撞不對自認倒霉。當職場試圖用“窄門”規訓我時,我也想再找找“窄門”外的出路,想看看30歲職業女性是不是真的不能“既要又要”了?

已婚未育,30歲職場女性的窄門

承受家庭與職場相悖的期待

作為已婚未育的30歲女性,我同時發現自己正面臨一場無可避免的沖突:職場對我的期待是“盡量先別生”,而家庭對我的期待是“不如快點生”。

裸辭的事,我一直沒有告訴父母和公婆。丈夫是我在家庭中唯一且堅定的支持者。我一直以為,我能隱瞞這件事直到我入職下一份工作。但是,意外還是出現了。今年春節以來,兩邊長輩催生的節奏加快,我和丈夫各自負責說服自己的父母,想等一切更穩定的時候再計劃,丈夫在說服公公、婆婆的過程中說漏了嘴,公公、婆婆知道了我待業備考的事。

2月份,考研成績公布,我過了國家線,意味著大概率有學能上。婆婆知道后發來信息,沒有任何責怪我隱瞞待業的意思,反而安慰我不要太過焦慮,有書能讀也算是個收獲。同時,她也提出一個建議:如果現在職場對已婚未育的女性這么不友好的話,不如邊讀書邊把娃給生了,生好再回職場?

公公這邊也有新的打算。我們住同一個城市,每周末回公公婆婆家聚餐。得知我待業的那個周末,公公在聚餐時等我們落座后提議:“不如你們搬過來一起住?我打算把房子改造出一個小套間,你們小兩口住套間,我們互不打擾,你們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,既能多一筆收入,也方便不久后有寶寶我們幫忙照看。”

聽到公公的提議,我下意識的反應是詫異和抗拒。我看向丈夫,丈夫也看向我,看得出來,他也很詫異。我沒說話,羞愧和自責同時涌上心頭,能感受得到二老的憂慮,也心疼他們因為我的辭職而費心計劃未來。丈夫看我沒動靜,主動接過話頭,表示先不著急,不希望父母因為我們而犧牲自己的生活舒適度,我們目前也沒有生育計劃。公公婆婆沒有再說什么。

第二天,婆婆來問我確切的意見,我還是婉拒了。一來我和丈夫都還沒做好當父母的準備,生育對我們來說為時過早,二來也害怕兩代人同住會產生嫌隙,不過日后他們需要我們照顧另說。

我跟婆婆說,現狀不會持續太久,我還是想先回到職場,等一切穩定起來再考慮生育,婆婆很干脆地表示理解,她說會去說服公公,以后我們有需要再說。于是,公公婆婆的提議就這樣被暫時擱置。

晚上,我和遠方的父親打電話聊到這件事,問他我的拒絕是否合適,會不會傷害到二老。父親說:“真誠地交流沒有錯,你也別多想,作為父母,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。”頓了一會兒,父親又說:“孩子啊,爸媽只是老了。” 春風化雨,父親的這句話頓時解開了我心中的一團麻。

原來我藏不住的自尊心,家人們都在小心翼翼地守護著,盡管他們也有自己的煩心事。我一直往前走、向外看,試圖找到打破框架、穿越“窄門”的方法,卻忽略了歲月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作用。當我在為30歲的遭遇困惑時,父母們也在受困于自身的衰老和“來不及”。好在,人和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帶來理解、消除隔閡。

上個月,我收到了一所985院校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。在這之前,我重新發表了一些文章,重新拿起了相機,擁有了第一首歌曲詞作,愛上了做飯,讀完了工作時一直沒讀完的幾本大部頭,每周和丈夫一起去探索這個城市的新角落,開發了一些“附近”,約見了十多年前的舊友,認識了一些新朋友,去了一些想嘗試的公司面試。目前工作依然沒有著落。

關于如何撕去“已婚未育”職場標簽帶來的負面效應,我依然找不到辦法,只能和窄門共存。

- END -

撰文 | 阿 憩

編輯 | 溫麗虹


更多故事,歡迎關注真實故事計劃公眾號。
我們長期征稿,可在公眾號后臺回復“投稿”,原創稿件稿酬1800-3000元/篇。

相關美圖推薦

更多>